孩子成功的關鍵能力-情商中的挫折復原力

 撰文 / 葛惠博士  編輯 / 史瑞克  圖片 / Canva

養兒育女中一定有好的經驗,也有失敗的經驗。看到成功、好的經驗時,我們可以得到啟發,同時也可以從失敗的經驗提醒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70年代前的父母可能認為把孩子養育成人,最成功的就是有好的職業,有高收入或地位,所以希望投資在孩子身上的都是和學業相關的。但新世代的父母已了解「能成功的大人絕大多數是情商高的人」,因此大家就希望孩子天天都快樂。但讓孩子情商高並非只是形塑快樂的環境,而是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練習從挫折中學習調節,復原及面對。


孩子小的時候,在父母過度保護的狀態下往往造成他無法面對困難而選擇退縮,且父母也很樂意為孩子承擔,因此形成所謂的「媽寶」、「啃老」……


挫折復原力是成長中必要學的能力,我們稱為「AQ」,它是面對挫折自我堅持與調適的能力,例如:和孩子下棋,許多父母擔心孩子會因為輸了就哭泣、不玩了,就選擇讓孩子每次都贏,所以孩子就沒有輸的挫折感受,當他年齡稍長和別人玩而「輸」的時候,可能就會讓孩子從此不再嘗試而選擇放棄。

復原力的經驗轉化是需要累積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有挫折的經驗。嬰兒時期,想喝奶而喝不到時、想要玩而得不到時、搶玩具搶不到、比賽輸了……這些在生活中面臨的挫折,父母是可以為孩子準備好環境,帶領孩子從挫折經驗轉化成有心理韌性。


l   正向人生觀的環境:當孩子有挫折時,可以先同理情緒,如:「你一定很餓了,再等一下馬上就可以享受午餐了。」,「這次你真的很努力練習,輸了一定很難過……。」如此孩子可以把情緒調節好,也控制了衝動。

l   從失敗中找意義的環境:每一次的挫折,帶著孩子用「健康的想法」去分析,如:跌倒了,下次提醒自己慢慢走而非打地板給孩子看。

l   榜樣學習的環境:給予孩子具體明確的目標,相信孩子的努力一定有效能,而父母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也做好情緒調節及承擔挫折,孩子自然得到好榜樣。當孩子在面對失敗恐懼時能有同理心,先降低孩子的焦慮,協助彈性思考,自然能累積復原力經驗。


大腦是喜歡學習的,所以在轉化挫折復原經驗時,在生活中可以具體的幫助:

l   協助孩子記錄自己的成功經驗。

l   每天做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

l   找出幸福感(學會感恩)。

l   每天有空白時間(別把孩子的時間填滿)。

l   保有自我平衡,親近大自然。

l   養成運動習慣,強化強韌力。

l   建立支持網,讓孩子可以找到支持的力量。


父母的角色是孩子最重要的身教,尤其在養育兒女中,都是對孩子有重大影響的人,帶著孩子一起在平日練習,才能把創傷挫折的衝擊力轉化為緩衝力,慢慢形成恢復力及回歸適應的能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