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功的關鍵能力-情商中的挫折復原力
撰文 / 葛惠博士 編輯 / 史瑞克 圖片 / Canva 養兒育女中一定有好的經驗,也有失敗的經驗。看到成功、好的經驗時,我們可以得到啟發,同時也可以從失敗的經驗提醒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 70 年代前的父母可能認為把孩子養育成人,最成功的就是有好的職業,有高收入或地位,所以希望投資在孩子身上的都是和學業相關的。但新世代的父母已了解「能成功的大人絕大多數是情商高的人」,因此大家就希望孩子天天都快樂。但讓孩子情商高並非只是形塑快樂的環境,而是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練習從挫折中學習調節,復原及面對。 孩子小的時候,在父母過度保護的狀態下往往造成他無法面對困難而選擇退縮,且父母也很樂意為孩子承擔,因此形成所謂的「媽寶」、「啃老」 …… 挫折復原力是成長中必要學的能力 ,我們稱為「 AQ 」,它是面對挫折自我堅持與調適的能力,例如:和孩子下棋,許多父母擔心孩子會因為輸了就哭泣、不玩了,就選擇讓孩子每次都贏,所以孩子就沒有輸的挫折感受,當他年齡稍長和別人玩而「輸」的時候,可能就會讓孩子從此不再嘗試而選擇放棄。 復原力的經驗轉化是需要累積的 ,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有挫折的經驗。嬰兒時期,想喝奶而喝不到時、想要玩而得不到時、搶玩具搶不到、比賽輸了 …… 這些在生活中面臨的挫折,父母是可以為孩子準備好環境,帶領孩子從挫折經驗轉化成有心理韌性。 l 正向人生觀的環境 :當孩子有挫折時,可以先同理情緒,如:「你一定很餓了,再等一下馬上就可以享受午餐了。」,「這次你真的很努力練習,輸了一定很難過 …… 。」如此孩子可以把情緒調節好,也控制了衝動。 l 從失敗中找意義的環境 :每一次的挫折,帶著孩子用「健康的想法」去分析,如:跌倒了,下次提醒自己慢慢走而非打地板給孩子看。 l 榜樣學習的環境 :給予孩子具體明確的目標,相信孩子的努力一定有效能,而父母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也做好情緒調節及承擔挫折,孩子自然得到好榜樣。當孩子在面對失敗恐懼時能有同理心,先降低孩子的焦慮,協助彈性思考,自然能累積復原力經驗。 大腦是喜歡學習的 ,所以在轉化挫折復原經驗時,在生活中可以具體的幫助: l 協助孩子記錄自己的成功經驗。 l 每天做...